术语表   网站地图    适老化无障碍 English Version
| 我的位置:热点专题 > 热点专题 > 金融生态 > 改善地区金融生态
高级搜索

以推进小额农贷为契机

字号 2009-07-07 11:01:38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创建农村良好信用环境案例

中国人民银行博州中心支行

博州是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受资金不足导致的农牧民“贷款难”成为各级关注的热点;而作为“三农”资金的供应主渠道的信用社,也因不良资产占比大、社会信用程度低而导致“收贷难”。贷款难与收贷难形成的“两难”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

在博州人民银行的积极倡导、地方党政大力支持、村组干部通力配合、农信社主动工作和广大农民积极响应下,从2000年以来短短的几年,全州农村通过推进小额农贷工作,已经很好形成了一个信用社经营环境良好、村镇信用环境优化、农村“两难”困境改善的较好农村金融生态状况。

一是以信用社体制改革为前提,优化生态主体经营状况。2000年结合辖区时间,提出对信用社实行以县(市)为单位的一级法人、统一核算、两极考核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思路;开展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多能少”的劳动用工几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了会计委派制,开展升级进位活动,增强了服务“三农”的实力。

二是以舆论宣传为突破口,为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布下阵脚。通过展开动员大会、张贴公告标语、印发宣传资料、开展现场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树立诚信意识、争当信用农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深入细致地把小额贷款工作推广到千家万户,既增强了信用社联系的纽带,有提高了广大农民的信用观念。

三是以信用档案为基础,探索信用社与农户联系的运作机制。2000年,制定专门办法,开展对村、组、农户信用等级ABCD评定工作。对评定为前三级的村、组、农户实行差别服务,对D级则采取限制服务,有效解决“两难”问题。明显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在许多乡镇、村队形成了“家家争当信用户、村村争创信用村”的喜人局面。

四是以落实制度为保证,确保农村信用环境稳步的到改善。分级制定各种制度,完善发放贷款证的步骤和操作程序,以村为单位,由乡镇信用社成立农户资信评定小组,对农户确定三个不同层次的信用等级并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在此基础上,各信用社根据核定的贷款限额逐户填发“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做到“核定、核查、发证”一步到位。由村队“两委会”与信用社一起建立回访录,掌握资金使用并对信用户进行年审,对使用贷款证发放的贷款实行公示博州。实现领导重视与群众参与结合、外部调查与内部测评结合、严格标准与公平公正结合、简化手续与防范风险有机结合起来。

五是以政银合力互动为工作落脚点,完善小额农贷外部生态系统。以地方党政携手落实小额农贷推广和创建信用村镇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最终以博州党委名义推出了切合实际的“一个实施意见、两个管理办法、四级承诺责任书”量化考核,与政绩挂钩。在全州形成了“以宏观政策为行动导向主体、党政支持为社会组织主体、人民银行为服务监督主体、信用社为营销主体”的四位一体运作机制。

博州以推进小额农贷为契机,创建农村良好信用环境,改善了信用环境、有效传导了货币政策、实现了“政府满意、农民增收、信用社发展”的“三赢”道路。2004年,博州地区已对40078户农户建立了经济档案,占农户总数95%,发放小额农贷十多亿元。全州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9年的2463元增加了1441元,增长58.5%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