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表   网站地图    适老化无障碍 English Version
| 我的位置:热点专题 > 热点专题 > 金融生态 > 改善地区金融生态
高级搜索

努力改善金融生态 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字号 2009-07-07 10:59:27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一、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工作成效

(一)金融部门主动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牵头组织下,金融部门积极开展改善金融生态的各项工作。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在改善金融和信贷工作的信用和司法环境方面,一是全省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逐级建立和完善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系统的数据入库率于2004年末达到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断改进系统的分析功能,各金融机构均把系统查询作为贷前审查的一个重要步骤,充分发挥了系统在防范信贷风险方面的作用。二是为了依法维护金融业的合法权益,保障信贷资产安全,防范和制裁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各级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都建立了金融债权管理行长联席会议制度,按照“积极稳妥,严肃认真,有理有据,密切配合”的原则,通过公布“黑名单”、联合限制服务等手段,对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进行联合打击和制裁,较好地维护了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2、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辖区金融稳定方面,全省人民银行建立了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与联系,研究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增加对证券、保险等风险指标的收集,加强对跨市场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与分析。建立辖区金融稳定分析定期报告制度,密切关注全省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对出现支付困难,并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在做好资金救助并及时上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可行的风险处置预案,密切监测,确保个体风险能够得到及时处置。

3、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全省各级人民银行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充分利用各地政府打造信用社会的有利时机,积极宣传征信管理职能、征信体系建设的内容、意义和与诚信建设的关系,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并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有效协商机制,促进当地诚信体系的建设。与此同时,配合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采集工作,积极与当地社保、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电信等有关机构协调,提高当地有关部门对征信体系建设的认知度和支持力度,争取与相关机构达成合作协议,推动地方非银行数据信息采集工作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4、在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方面,人民银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准确理解和把握金融调控取向,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增加信贷投入的关系,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相机抉择,适时调控”的指导思想,合理确定贷款总量的调控区间,努力防止“一刀切”。20048月,太原中心支行会同省政府金融办公室,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山西省首届金融产品展示会暨银企协作洽谈会”,收到明显成效。展会期间,银企双方共签署了139个贷款和服务项目,意向金额高达923亿元。截至年末,有三分之一的贷款意向得到落实,重点投向山西省煤炭、电力等支柱产业以及制药、农产品深加工、扶持下岗人员再就业等领域,基本满足了辖区有效信贷需求。

(二)地方政府较以往更加重视金融工作。山西省联系金融的政府领导非常重视金融工作,对金融机构提出的问题,坚持认真对待,认真解决。近年来,山西省政府分别牵头建立了全省金融联席会议、金融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反洗钱和反假货币联席会议、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协调小组等,积极支持金融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凡涉及金融方面的工作,能够听取金融部门的意见。既要求金融部门提供资金支持,也能支持金融工作。直接行政干预减少,过去那种政府领导现场施压给企业放贷的事不存在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支持基本到位。

全省金融生态的好转有力促进了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2005年一季度,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13.86亿元,同比增长12.6%,高于全国9%的平均增长水平。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203.2亿元,同比增长54%,在全国各省区中增速排名第一。全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14.96%,在中部六省最低。

二、当前山西金融生态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由于我省属于老工业基地,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基础差,起点低,加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下遗留的弊病,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尚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当前山西金融生态环境看,主要存在以下矛盾和问题:

1、全社会信用缺失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山西省部分企业信用度极差,一旦取得银行贷款就想方设法逃避银行监督,挤占挪用资金,有的甚至逃废银行债务,致使债务悬空,有的企业利用改制,采取金蝉脱壳之计,逃废悬空银行债务。即先对企业固定资产实行租赁或承包,原企业成了空壳,银行要债无门,租赁人或承包人不认原企业债务,原企业负债人只认账不还钱,使银行债权悬空、沉淀。二是部分国家干部和金融从业人员存在欠贷不还现象,造成了恶劣影响。三是一些地方政府的信用缺失。一些地方政府本身存在逃债、赖债行为,危害了社会信用体系。同时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实行的地方保护主义,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或明或暗的保护,也直接危害了社会信用环境。

2、行政职能错位和司法执法存在偏颇的现象。一是有的地方政府部门为了稳定局势,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忽视了一些企业的不规范改制行为,较多企业变戏法似的逃废、悬空、沉淀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金融机构尽管下大力气、费尽周折,落实贷款本息微乎其微;二是目前通过执法机关依法保全银行信贷资产过程中,司法执行难、结案率较低,加之诉讼费用较高,导致金融机构依法保全信贷资产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放弃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由于《破产法》、《担保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四是对失信行为的制裁和打击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3、经济结构不合理,潜在金融风险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虽然曾为山西尤其是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本身所具有的初级化和低附加值的特点,也极大地限制了山西经济增长的效益和速度。一方面,山西第三产业发展慢。总体上看,全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而山西则在不断下降。2001-2004年山西第三产业的比重依次为38.2%36.5%34%32.2%。另一方面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轻“轻”重“重”。长期以来,山西重工业增加值一直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2003年和2004年更是高达93%,比全国高出20个百分点左右,较1999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工业的产值、增加值和利税,占到全部工业的1/4以上,煤炭工业提供的收入(包括政策性收费)占到全省可用财力一半左右,全省2/3的县经济发展依托于煤炭的支持。这种畸形的产业结构,一方面削弱了山西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导致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

4、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机构、拍卖行等中介服务机构不能严格遵守执业准则,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信誉,有些中介服务机构为了自身利益提供虚假和不实信息,形成一定的信用风险。金融部门还无法对企业资质、信用状况、偿还能力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个别金融机构的资信评估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权威性不高。社会中介组织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有作用缺失。

上述金融生态不完善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金融机构的利益,挫伤了银行机构增加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制约了山西吸引资金流入的能力。

因此,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立“信用山西”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发挥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要把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打造信用山西的一个细化目标加以落实,提高山西对各类资金的吸引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改善金融生态的建议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领域不同部门共同努力。

(一)地方政府要强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情况和条件。实践证明,一个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银行信贷投放的多少和金融风险的大小,与地方经济息息相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各级政府是关键,地方政府应担负起领导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领导,千方百计为金融机构营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经营发展环境,充分发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一是政府应注意总结金融生态环境的经验,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学习研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制订和出台相应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措施。二是搞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培育承贷主体增强信用观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和谐、诚信、守规的金融外部发展环境。三是成立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设立具体办事机构,建立联络员制度,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二)人民银行要在促进改善山西金融生态环境工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要转变观念,调整角色定位,加强与地方政府等各方面的沟通。根据依法行政和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促进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理念,摒弃过去在微观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主体角色,促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改善山西金融生态上来。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山西比较优势,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定位。建立良好的银政、银企协作机制,通过金融座谈会、银企恳谈会、金融知识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进一步加强对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快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法制、诚信、市场规则、宏观政策等方面的教育,使企业依法、诚信经营成为一种自觉需要。对维护金融债权在执法环节出现明显偏颇的问题,积极向地方人大汇报、呼吁,通过执法监督对涉及金融债权维护案件的审理、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监督,定期与地方司法部门交流沟通,在现行法律体制下最大限度地保护金融债权。支持政府按照扶持与市场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引导和规范,促进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高社会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

其次,要按照人民银行职能调整的要求,做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工作,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打下良好基础。要以更广阔的视野关注银行、证券、保险及企业法律风险等各类风险点的表现形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要积极探索建立与政府有关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的有效协作机制,全面排查和掌握对山西金融稳定构成威胁的重大风险隐患,积极探索建立山西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有效维护全市金融稳定。围绕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功能,防范信贷风险,推动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反洗钱”工作协作机制,共同打击“洗钱”犯罪。从而在全省树立“支持诚信守法企业家,警惕欺诈违法冒险家”的正向激励机制。

第三,继续做好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资金支持工作,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花钱买机制”,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规范监督管理行为,落实监督管理责任,使农村信用社成为独立、健康的市场主体,为“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积极推进农村金融的整体改革,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和农村担保机制,积极探索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为农村信用社的稳健经营和增强支农服务能力,提供社会保障机制。

第四,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金融生态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充分发挥窗口指导,引导全省金融机构全面、准确地认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各项部署上来,积极运用信贷资金的催化、粘合功能,把各项宏观调控措施转化为破解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深层问题的强大动力,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要做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能源和工业化道路,对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产业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促进地方经济工作的重点真正转移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实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三)金融机构应在改善金融生态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先进的信用文化,更具有时代的特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发展先进金融文化,核心是要建立先进的信用文化。全省金融机构要认真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的观念,形成依法经营和合法竞争的经营理念,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加强风险管理,严格内部控制,推动科技进步,凝聚团队精神、培养廉洁慎独信念,在改善金融生态方面练好“内功”,在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实现防风险与求发展的有机结合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四)企业要加快自身改革,增强信用意识,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重要的环节是改进银行的客户方。要使作为银行贷款的企业和个人同样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完善公司制度建设,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增强信用意识,进而提高企业赢利能力,从而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提高其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意识

一是要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与金融有关的以系列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的发展,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评级机构等,积极吸收国外相关行业准入和行业监管经验。二是培植一批诚信水平较高的有代表性的大中型专业化中介机构,形成良好的中介行业道德规范。三是建立健全中介机构监督制约机制,实行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促其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的提高,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建立中介机构监督管理委员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