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
资信评级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防范信贷风险、降低商业银行审贷成本、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上海分行这几年积极推动贷款企业资信评级工作,为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上海市贷款企业资信评级的发展状况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
1995
年制定的《贷款证管理办法》以及1996年发布的《贷款通则》的有关规定,我分行于
1997年开始推动贷款企业资信等级评估试点工作,
1998年以后参加资信等级评估的企业逐年增多,今年参评企业已达到
3600家。
8年来,我分行组织的上海市贷款企业资信等级评估工作,其业务发展顺利,评级结果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详见下表),与上海市企业的实际资信情况基本相符,反映出上海市经济金融发展处于良好运行态势。贷款企业资信评级对增强企业信用意识,培育征信中介服务业发展,推进上海市诚信制度建设,打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上海市贷款企业资信评级的发展模式
我分行组织的贷款企业资信评级,是在国内没有现成模式,国家没有具体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探索实施的。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上海经济金融特点的评级业道路。上海评级业发展模式为全国征信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我们的做法主要是采取行政推动与市场检验相结合的原则,既由我分行认可评估机构从业资格,同时根据业务发展实际情况,每年确定参评对象,比如
2004
是年末贷款余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虽然这些企业数量少,仅占上海市有贷款融资企业的5%左右,但贷款余额却占上海市贷款总量的80%左右。这些企业的信用状况对上海市的金融资产安全,对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来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对其它绝大多数有贷款的企业,我们不作特别规定,提倡企业自愿接受中介机构的评估。在我分行的大力扶持和积极倡导下
,贷款企业资信等级评估工作得到快速发展
,企业信用意识明显增强
,自愿参评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评级中介机构也得到有序发展,资信评估业的整体实力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海分行在推进评级市场的发展进程中也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加大对评级机构市场意识的培育力度,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逐步把评级业推向市场。
一是成立“总经理联席会”,增强行业自律。
2002
年在我分行的政策指导下,获得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认定的资信评级从业资格的评估公司经过友好协商,成立了总经理联席会(类似于“行业协会”)。总经理联席会在促进行业自律、推动诚信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特别是在
2004年为配合我分行出台的《上海市贷款企业信用评级管理考核办法》的实施,制定了包括评级标准、专家评审指引等多个自律性办法,加大了行业自律管理。
二是改进传统评级模式,搭建评级市场供需交流平台。近年来随着集团企业、关联企业的发展,信贷关系变的更加复杂,多头贷款的情况相当普遍。有些民营性质的企业集团贷款余额高达几十亿元,个别企业集团甚至将贷款资金间接或直接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风险较高的领域进行运作,导致信用风险不断上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防不胜防,为此对集团企业的信用评级的需求应运而生。为了切实发挥评级中介机构的作用,我们根据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适时推出集团企业信用归集评级。集团企业的信用评级是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展开的,金融机构是报告的需求方也是报告的购买方。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动微小企业的征信体系建设,这也是我分行今年组织的一种新的尝试。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国内国际经验表明征信体系的建设有助于解决企业信息不对称矛盾,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在组织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试点中,我们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提倡企业自愿参评,金融机构根据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分别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和信贷优惠。
三是建立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机构质量检验体系。从
2004
年下半年我分行就着手“违约率”模式的建立,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数据库,计算自2002年开始的各家评级机构
3年来所评级的企业信用级别违约率。
2004年全市
2685户评级企业中达到投资级别的有
1367户,占比为
50.61%,比
2003年下降了
5.2%。说明了通过
2004年新考核举措的推出,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和准确性有所提高,企业资信评估报告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增强了。
三、资信评级在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的总和,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和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和银企关系等内容。我分行所组织推动的贷款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对优化上海市金融生态环境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资信评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防范信用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制度性安排,对促进银企合作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信用资源整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资信评级对信用风险的分析和评价需要使用到各种信息。如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用信息、企业内部的资金往来、财务结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等。分析不同信用信息中暗含的信用风险,有利于金融机构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信贷决策能力,降低信贷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为良好信誉的企业更快、更方便获取融资,达到银企双赢。二是信用风险的预警作用。资信评级机构对信用风险的预警作用体现在两个层次上
,
第一层对某个行业、某一主体、某一融资品种的预警;第二层次是对不同信用级别的预警。而且在评级过程中,特别注重重大事项的揭示和跟踪调查,
2003年的“农凯系”事件爆发前,评级机构在评级过程中就已经发现了问题,并给予了很低级别。不久以后,该公司就出现了问题,说明资信评级在企业经营风险的早期预警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以揭示问题和防范风险为主的资信评级活动,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由于资信评级信息包含风险提示内容,因此在保守商业秘密的前提下,资信评级不仅为监管部门提供参考,而且有利于培育企业信用意识,提高企业吸纳资金的能力。实践证明评级制度的实施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