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朝
信贷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要求,对金融机构信贷增量和投向实施引导、调控和监督,促使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信贷资金优化配置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目前的现实经济金融条件下,信贷政策大致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需要,借助财政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向国家政策鼓励和扶持的地区、行业或特定领域流动,以扶持这些地区、行业和特定领域的发展;三是贯彻“扶优限劣”原则,通过“窗口指导”或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方式,限制信贷资金向某些行业和地区过度投放,以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制定和完善信贷法律法规,加强信贷市场制度性建设,引导和促进金融创新,防范信贷风险。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市场导向型经济转型过程中信贷政策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联动整体。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取决于现实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信贷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效果对于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优化又产生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实施信贷政策和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底蕴都是为了完善和发展市场,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培育和铸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运行机制和信贷文化,发挥和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是现阶段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是,地区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微观主体风险控制能力弱,间接融资处于主导地位,单纯依靠利率杠杆还难以实现信贷资金的合理有效配置,与经济市场化运行发展相适应的配套社会法律文化条件还很薄弱。在此情况下,信贷政策调控的重点是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体现信贷公平原则,并充分运用金融资源,促进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信贷政策首先要解决金融生态环境不完善条件下的明显结构失衡问题。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区域布局结构不合理,加剧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影响着总量调控的效率和效果。结构失衡问题不解决,金融资源不可能实现合理有效配置。
1998年取消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以前,信贷政策依靠信贷规模分配和配套金融监管加强信贷资金调节,这样做,存在着较大的信贷效率缺失,也存在着较大的道德风险。取消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以来,金融管制逐步放松,金融创新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金融机构市场和风险意识日益增强,但经济金融运行多年积累沉淀的深层次内在矛盾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消失。虽然金融抑制在逐步减弱,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因为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内在矛盾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培育和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仅仅依靠目前市场和价格调节的力量,还很难以实现信贷资金的有效配置,因此,需要信贷政策引导资金投入那些可能见效较慢但有益于整体经济效益提升的区域和行业,也需要信贷政策对资金流入短期内有效益但耗能高、污染大、重复建设严重的行业和领域加以限制。同时,对一些弱势群体和弱质产业,比如下岗失业人员、高校贫困学生和贫困地区等等,需要依靠信贷政策实现信贷资源供给机会的公平,以促进和保持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其次,信贷政策必须着眼于培育发展市场机制和提高市场效率,加强信贷制度性建设和开发信贷产品,引导和促进金融创新,防范金融生态环境不完善条件下的金融风险。我国的金融微观主体深受传统计划经济理念的熏陶和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过程中,金融市场化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都面临很大的考验和挑战。由于金融业的行业特殊性,金融微观主体的个体风险有可能传染和演化为整个金融生态体系的风险,需要信贷政策和信贷制度对金融微观主体的信贷活动进行规范、引导和监督,维护整体金融生态体系的安全和提升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因为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失衡,信贷政策还担负着引导和促进金融创新,改善社会融资结构,促进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加强资金连通和良性互动的功能。
从现实条件看,我国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在未来较长时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培育和发展市场化经济运作机制和与此相适应的金融生态文化,促进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完善和发展,积极提升市场优化配金融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信贷政策的主题内容和发展导向。
二、信贷政策对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近年我国信贷政策的实践和作用于金融生态环境的结果看,信贷政策集中在以下四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
第一,促进信贷资源在不同产业、行业和地区的合理分布配置。一是引导和鼓励信贷资金向“三农”经济有序流动。针对农民收入低、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中央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农村信贷加强指导,加大对农户、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通过信贷资金支持,鼓励出口和吸引外资。中央银行允许商业银行以出口退税应收款为还款保证,向出口企业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鼓励扩大出口;允许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投资人增加股本金的不足部分发放中长期贷款,允许发放外汇担保项下人民币贷款,对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便利吸引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三是通过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信贷资金向国家产业发展支持的重点行业流动,禁止和限制信贷资金流向国家产业发展不支持的行业,通过充分利用信贷杠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及时根据经济运动周期,调整重点行业资金状况。如针对房地产业投资增加过快、房地产价格持续大幅上扬等不利于整体经济金融平稳运行的情况,中央银行发布“
121
号文件”,会同其它政府部门共同出台防止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和调控房地产价格的举措等等。五是出台配套金融支持政策,积极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
第二,积极引导扩大消费,促进消费和投资协调发展。主要是推出消费信贷政策,不断扩大消费信贷品种和业务范围,鼓励信贷资金向消费领域流动,支持扩大消费。相关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住房和汽车行业的加速发展,并在扩大和发展消费信贷的同时,及时防范和化解消费信贷领域的风险。
第三,注重及时解决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融资困难。通过银团贷款和封闭贷款的运作尝试,引导信贷资金向政府决定救助的国有工业企业和有订单、有效益的国有亏损外贸企业流动,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完善政策法规,鼓励、支持和引导信贷资金向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流动,放宽对企业信贷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加对银行放贷的内在激励,努力改进对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第四,促进信贷资金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合理分布,维持信贷资源供给机会的公平。通过助学贷款,特别是国家助学贷款的运作和不断创新,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经济有困难的高校学生,不断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帮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通过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运作,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经济有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支持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就业和再就业。通过扶贫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以及培育和发展农村小额贷款组织,增加对老少边穷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民的信贷支持。
信贷政策作用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实质是通过调节信贷资金的分布,调整不同市场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通过调节资金分布和经济利益,依靠信息和政策导向,渐近性地改变金融生态环境各微观利益主体的发展方向和动力,并在演进中形成新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信贷政策通过机制、工具创新和制度规范“挖渠引水”,消除信贷市场分割和流动性约束,减弱信贷配给对货币资金在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经济领域、不同企业、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流动进行调整,改变着信贷资金的流动方向和规模,相应改变着不同经济领域、产业和行业、企业和社会群体获得资金支持的可能性、便利度和规模,促进或制约金融生态环境不同组成部分的发展。获得或便利获得信贷资金的产业、行业、经济领域、企业和社会群体能得到更迅速、更良好的发展,反之,其发展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和制约。
近年来,针对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农业等基础产业相对薄弱、国有企业改革存在资金瓶颈、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突出、社会贫富悬殊加大等问题和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扩大内需进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战略要求,中央银行通过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部分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外向型企业以及消费领域和社会中经济相对困难的弱势群体流动,弥补市场缺失,支持金融生态环境中薄弱环节的改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使金融生态环境的多个组成部分得到相对平衡的发展,既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整体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信贷政策的制定通过密切监测货币资金流动趋势,及时防范和疏导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货币资金流动,防止损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风险发生和蔓延。针对我国产业布局中存在的盲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生产工艺普遍落后的实际情况以及房地产经济不时出现过快增长的势头,中央银行通过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配合,禁止或限制货币资金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行业流动,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投资过热行业如房地产行业资金过度膨胀造成超速发展和泡沫出现,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稳定性,从而维护和促进了金融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信贷政策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总体上协调配合、良性互动,初步探索和积累了积极的实践经验,取得明显成效。
三、积极发挥信贷政策的作用,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通过塑造金融体系动态平衡的内外环境,强化金融业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自我发展的生态功能,为金融业的稳健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金融、法律、文化等多种手段综合发挥效用,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在目前和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信贷政策都将在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央银行促进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政策工具。
既要保证市场效率,又要实现市场公平;既要保证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防止市场失灵,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创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信贷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多项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协调配合,形成耦合力。信贷政策着眼于构建金融生态环境有着广阔丰富的内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升华认识,总结经验。从现实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看,重点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着力于发展和完善信贷市场,加强信贷政策制度建设和信贷产品创新,消除信贷市场人为分割,弱化信贷配给,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要适应金融创新、金融改革和金融文化不断深化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完善信贷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加强信贷资金结构性分析和监测指导,积极开拓信贷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新路子,与时俱进地探索新工具、新机制、新手段,努力提高信贷宏观指导政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和消除信贷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提高信贷政策调控的前瞻性,防止局部性、苗头性问题发展演变为金融系统性风险。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