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表   网站地图    适老化无障碍 English Version
| 我的位置:热点专题 > 热点专题 > 金融生态 > 中央银行与金融生态
高级搜索

加快征信体系建设 促进金融生态改善

字号 2009-07-07 10:42:51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戴根有

 

金融生态,指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其中以征信为制度保障的信用环境是衡量、评价金融生态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目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中较薄弱的方面。加快建设征信体系,培育现代信用文化,对促进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征信体系是现代金融的基石,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机构采集和提供专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促进企业和个人积累信用记录,帮助解决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使债权人在充分了解债务人信用风险的基础上自主做出信贷决策,促进金融交易的顺利进行。征信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科学定价的能力,提高金融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维护金融稳定,从而改善金融生态,改善经济增长结构,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征信体系建设

2002年初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建设全国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同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2004210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上强调,金融安全事关大局,维护金融安全,必须健全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整顿金融秩序,加快信用体系建设。要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建设,规范社会征信机构业务经营和征信市场管理。

2002年,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信息办为副组长单位,共17个部委()及工、农、中、建、交5家商业银行共22个单位,于20023月组成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专题工作小组,负责起草征信法规、编制征信业标准和提出全国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总体方案的任务。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专题工作小组较好地完成了任务。20039月,国务院通过调整人民银行的“三定”方案,赋予人民银行“推动社会信用制度及体系建设,规范和促进信贷征信业的健康发展”的职责,将“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列为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同年11月,人民银行系统成立了征信管理部门。

二、征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国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改革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面对多元的经济主体和金融服务面的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不再是单一的国有企业,而是众多信息不对称的多元企业和个人。在新的形势下,商业银行迫切希望有一个共享的借款人信息平台,能够全面了解借款人的信用信息。

90年代初期,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率先研究贷款企业经济档案制度。在总结深圳经验的基础上,1996年人民银行在部分大中城市实行贷款证制度;1997年开始依托计算机技术建立全国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主要是为商业银行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同时也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研究提供信息支持;1998年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在15个地市试点;1999年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在每个城市范围内实现了信贷数据联网上报并提供查询服务;2001年上半年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在城市联网的基础上,信贷数据向省会城市数据库集中,实现了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辖区内的联网查询,并实现了在各省域内的查询,全部信贷数据集中到人民银行中心数据库;2002年底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实现了全国联网查询。至此,全国统一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初步建成。

截至20054月底,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收录全国借款企业444万户,人民币贷款余额近16.8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89%,除消费信贷外,企业贷款基本都进入了系统。今年1-4月份系统月均查询量110万次。近年来,该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不断加强,通过提供关联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按行业分类的贷款信息查询等服务,使金融当局及时掌握信贷投向等信息,在重大案件处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银行防范金融风险、降低信贷成本、提高贷款效率和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重要工具,商业银行已将查询该系统作为贷前审查的重要程序。目前,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升级工作已启动。系统升级工作将以现有系统为基础,扩大采集数据内容,增加信息产品种类,扩大系统功能,将系统升级改造成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投入试运行,2005年底将在全国联网运行。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征信体系不健全的矛盾逐渐突出,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人民银行着手开始建设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上海开展个人征信试点。200071日,在人民银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100多万上海市民成为中国首批拥有信用记录的个人。在总结试点经验和深入研究国外个人征信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酝酿建设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200412月,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了在北京、重庆、西安、南宁、深圳、绵阳、湖州七城市15家商业银行的联网查询,计划2005年底实现全国联网查询。届时,该数据库将与所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联通,其联网终端可以深入到商业银行每个信贷人员的业务柜台。

个人信用数据库主要采集与银行发生借贷关系的个人的基本信息、结算账户信息、借还款信息、信用卡等信贷信息,人口覆盖量当以亿计。目前,根据征信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以及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要求和统一部署,人民银行正在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研究、制定和实施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所需的信息共享的具体方案。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它的建成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个人客户信用信息共享、防范消费信贷风险,而且有利于促进个人信贷的稳定发展。通过系统积累个人信用记录,对改善全社会的金融生态环境和提高国民的信用水平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征信法规建设稳步推进。为保证征信业稳定健康发展,人民银行一直致力于推动征信立法的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立法经验。1996年人民银行颁布《贷款证管理办法》;1999颁布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对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在业务内容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2002年人民银行牵头的国务院征信专题工作小组在征求各部门意见基础上起草了《征信管理条例》初稿,正在进一步完善。目前,人民银行正在积极与其他部门配合开展征信立法的有关工作。近期,人民银行将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布《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其目的是为保障个人信用数据库的正常运行,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约束个人信用数据库提供规范服务,为制定更高效力的征信法规提供立法实践和基础。

此外,信用调查和信用评级机构获得初步发展,现代信用文化建设迈出步伐。

三、我国征信体系发展的前景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征信系统建设水平仍然相对落后,远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征信法制建设滞后,特别是在涉及公民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等方面,无法可依,给征信体系建设造成困难。社会有关方面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发展思路等方面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统一。特别是就征信体系的建设思路而言,应该明确: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立足于全国,服务于地方;立足于金融部门,服务于全社会。另外,司法和政府有关部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

今后,人民银行将继续坚定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从中国实际出发,加快征信体系的建设。一是推动加快征信立法,形成有法可依、依法规范的征信市场;二是特许经营、商业运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三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起步阶段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和市场培育,逐步形成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采集环节的规模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分割,在信用评级、评估等信用增值服务环节各具特色、平等竞争,既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发挥规模效益,又适应不同征信需求,多层次、多方位的征信机构体系;四是统一关键技术和业务标准,促进信息共享;五是初步建立包括政府部门分业监管、行业自律管理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六是稳步对外开放,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七是加强征信宣传教育,培育现代信用文化,提高社会信用水平。

总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不远的将来,我国将建立起世界一流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并极大促进我国金融生态的改善。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