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表   网站地图    适老化无障碍 English Version
| 我的位置:热点专题 > 热点专题 > 金融生态 > 中央银行与金融生态
高级搜索

改善金融生态 推动金融市场发展

字号 2009-07-07 10:42:51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穆怀朋

 

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人民银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下,我国金融市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子市场在参与主体、市场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截至20055月末,银行间市场交易主体达4600多家,比1997年末增长75倍,债券托管量达6万亿元,比1997年末增长15倍,2004年银行间市场交易量达13.3万亿元,比1997年增长14倍;截至20055月末,股票市场共有上市公司1388家,上交所和深交所市价总值达3.1万亿元,流通市值达9900多亿元;截至20055月末,保险市场资产总额达1.35万亿元。

金融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使得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极大增强,为我国建立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体系奠定了基础,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提供了条件,促进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善;同时,金融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也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支持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改善金融生态对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作用

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得益于金融生态的不断改善。对金融市场而言,金融生态就是指影响金融市场运行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它包括了法律制度环境、公众风险意识、中介服务体系、市场信用体系、行政管理体制等内容。良好的金融生态,对于推动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回顾和总结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注重培育和改善金融生态对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以我国金融市场中发展快速稳健、地位日益突出的银行间市场为例。自1997年建立以来,无论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还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始终保持规范、稳健运行,市场成员不断扩大,覆盖所有金融机构并逐步延伸到非金融企业,交易量稳步增长,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从未出现重大违规事件。这与人民银行在对银行间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培育和改善金融生态是密不可分的。

第一,在银行间市场发展过程中,人民银行始终坚持制度先行、规范市场的管理原则,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规范一级市场发行和二级市场交易的规章制度,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市场主体各类市场行为的办法与规定,并且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市场监管。这就有力保证了银行间市场在8年发展过程中的安全稳健运行。

第二,人民银行始终注重培养银行间市场参与主体的风险意识,明确在市场规则公平、透明的前提下,市场参与各方风险自担,同时鼓励市场参与主体主动预测、分析与防范各类市场风险。为了给市场参与主体预测与防范风险提供制度保障,人民银行非常注重市场透明度建设,制定了比较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要求作为两家市场中介组织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组织市场参与主体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使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保证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第三,在银行间市场发展过程中,人民银行始终重视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在参与主体具有了较强风险意识、市场透明度显著增强的情况下,银行间市场逐步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主权信用类产品的基础上引入了具有商业信用和风险溢价的金融产品,如商业银行次级债券、企业短期融资券等,增加了金融产品种类,丰富了市场信用层次。在这一过程中,人民银行注重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市场中介机构发挥积极作用,在参与主体履行信息披露与信用评级义务中依法执业,并接受市场的监督。

第四,在银行间市场发展过程中,人民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的职能对银行间市场进行监督管理,并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依法行政,同时坚持市场化的管理理念。比如关于金融债券发行管理体制,人民银行国际先进经验,在市场发展初期采用较为严格的审批制,但随着信用评级、信息披露等各种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完善,以及投资者风险识别和抵抗能力的提高,债券发行管理淡化了审批色彩,已改为采用核准制,今后还将视市场发展情况逐步向注册制转变。

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由于金融生态不够完善而导致出现较大市场风险、制约市场发展的情况。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利率市场化和国债现货市场发展等条件还不成熟,同时其交易保证金、涨跌停板、持仓限量等市场监管制度存在较大缺陷,也即金融生态还存在较多尚待完善之处,在这一情况下国债期货品种被匆忙推出,导致了“三二七”国债期货风波的发生,最终导致国债期货被叫停,金融期货市场长期停滞。事实证明,在发展过程中注重金融生态的完善与协调,金融市场就能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反之,在发展过程中不注重金融生态的完善与协调,就可能导致出现系统性风险,从而延缓金融市场的发展,甚至造成市场发展的停滞。

三、改善金融生态,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发展

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快、进步明显,但是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相比,我国金融市场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表现为我国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仍占绝对比重,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的规模所占比重较小;金融市场发展缺乏深度和广度,如债券市场信用层次较少,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政府债券和准政府债券发展较快,比重较大,公司和企业债券发展相对缓慢,比重较小;金融市场各子市场发展不均衡,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缺乏,影响了市场避险功能的发挥。

在金融市场发展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对市场运行影响重大的金融生态存在有待改善之处,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包括:首先,作为金融生态微观基础的公司、企业和投资者尚不成熟,相当部分参与主体的经济行为未完全市场化,现代化和专业化程度不够,自我约束机制薄弱,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缺乏。其次,作为金融生态重要组成部分的市场制度性建设仍待加强,如企业制度尤其是企业破产制度不够健全,不能实现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充分保护,部分子市场的制度如会计税收制度等不明确甚至缺失,影响业务开展和金融创新,各类中介机构欠缺公信力,信用评级制度还不能真正发挥评优示劣的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就必须加快经济和金融体系改革,大力改善金融生态,具体来说,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改善金融生态需要改造金融市场的微观基础。对金融市场而言,就是要从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培养与改造入手。一是要加强市场开放程度,丰富市场参与主体的数量与类型,促进参与主体行为的市场化与需求的多元化,防止行为趋同导致市场缺乏活力或波动太大。二是要大力培育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与主力军——机构投资者群体,培养其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增强其风险分析与管理能力。三是要扩大金融市场的外延,采取措施使个人投资者进入金融市场的渠道更为通畅,为企业年金、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集合性资金的投资运作创造条件。

第二,改善金融生态应该完善金融市场的法律制度环境。首先要完善以《破产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基本法律法规,以保护投资人、贷款人等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其次要建立完善统一的金融市场规章制度,包括会计、审计、税收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等,保证市场公正性,提高市场透明度。

第三,改善金融生态需要完善金融市场信用体系。金融市场是一个信用市场,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否决定着金融市场交易成本的大小和运行效率的高低。完善信用体系,应该将建立与完善金融市场信用体系作为建立与完善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统筹考虑,协调安排;要做好金融市场内部的相关制度安排,包括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机制,引导与培育信用评级机构,加强市场参与主体信用记录和数据的积累和管理等;此外还应该加强信用宣传,增强市场参与主体的信用意识,培养市场信用文化。

第四,改善金融生态需要规范与完善金融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应该充分重视和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在金融市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应制定完善统一的相关市场制度规章,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执业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另一方面,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大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引进外国中介服务机构的先进管理技术与经验,增强市场竞争,提升我国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第五,改善金融生态还应该完善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金融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理念与监管方式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我国金融市场而言,金融监管部门应该继续坚持市场化的监管理念,尊重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在建立了完善的市场法律法规制度之后,监管当局应该坚持严格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透明度。此外,在完善现有的金融市场监管架构的基础上,应该通过正式的制度安排,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稳定的沟通协调机制。

总之,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金融生态的改善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没有近年来金融生态的不断改善,就不可能有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就应该从改造市场微观主体、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建立与完善信用体系、规范与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优化市场监管体系等多个方面,综合地、渐进地改善我国金融生态,为金融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使金融市场在保证货币政策顺利实施、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