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表   网站地图    适老化无障碍 English Version
| 我的位置:热点专题 > 热点专题 >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专题 > 媒体报道
高级搜索

【金融时报】重返朱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起点”

字号 2013-01-04 13:56:49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初秋的贵阳,细雨霏霏。

七年前的 2005 年,也是这样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贵州省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项目开通仪式在贵阳市乌当区朱昌镇举行。

一晃七年过去了,朱昌农信社的小院子里依旧人来人往,办理业务的百姓络绎不绝。只是路两旁,这些年新建起来了不少楼房和商铺。

在朱昌农信社的接待室里,记者见到了家住附近的刘明宏。说起当年在过年回乡路上被“摸包”的经历,老刘至今印象深刻。“ 2002 年我在云南打工,过年前带着攒了一年的钱坐火车回家过年,一路上都不敢合眼,一直护着包里的几千块钱,可是快到贵阳的时候还是被人摸了包。唉,一年的辛苦钱就这样没了,当时心里真是过不去啊!”

说到这里,坐在老刘身边的韩云贵忍不住介绍起了自己当年的“捆钱”经验:“我们那个时候怕被偷,一般都不敢背包,都把钱捆在腰上,再套上毛衣外套,走到哪里都用手护着。”老韩嘿嘿笑着说,“ 2002 年前后我们打工时候,50元和100元的钱还很少见,一般都发的是十块的钱,所以会满满地捆上一肚子。”

2005 年,人民银行在贵州省进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农民工在打工地利用 银联 卡存入现金后,可以在家乡就近的农村信用社网点柜台提取现金,结束了农民工携带现金返乡“提心吊胆”的日子,也让“天下无贼”的梦想变成了可能。

2005 年开始这个服务后,我就办了信合卡,这样在全国任何城市存钱都能在本地取现金。2007年、 2008年后,工行和农行的卡也可以在农信社柜台、附近 ATM机上取钱,真是太方便了。跟以前相比,真算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再也不用害怕现金被偷走了,只要把卡藏好就可以了,就算是卡不见了,有密码保护,还可以挂失,钱也很安全。后来,我回乡买了货车自己开始搞运输,货款也不需要用现金结算了,只要对方把钱汇到我的卡上就可以了,银行还会有短信即时通知,一点都不担心。”老刘一股脑儿地介绍了这些年自己用银行卡的经历。

“想起这些年来农村金融服务的面貌改善和身边的变化,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当记者这样问时,老刘和老韩都说:“几年前和现在相比,可真是两个概念啊。”

一组数据显示,事实确实如此。据贵阳市乌当区联社党群工作部副主任韦进鑫介绍, 2005 1229日开通该服务以来,乌当区信合卡从 2006年前后的 1700张增加到今年的 9.2万张,以每年 52%的速度递增;用卡交易量在 7年间累计交易达 12亿元,以每年 51%的速度递增。

来自人民银行贵阳中支和银联贵州分公司的数据则显示,该项目自开通以来,至 2012 8月末,累计交易量达570.4万笔,金额 69.8亿元。 2011年全年贵州省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交易笔数达 126万笔,金额 17亿元,同比增长 16.67% 26.4%。

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开展,有力改善了当地农村支付环境。 2005 年,乌当区辖内没有ATM机,而如今,区内有 10台 ATM机、 28个网点和 2个便民服务网点,有效填补了当地的金融服务空白。“可以说,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在乌当落地生根、开出累累硕果来。” 韦进鑫说。

从贵州省情况看,自 2005 年开始试点"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 "后, 2009年又以 "两点两机 "在全国率先填补乡镇金融服务空白, 2011年底,更是启动了银行卡助农服务村村通工程,提出到 2013年底,实现全省农民足不出村在服务点用 "银行卡 "刷卡取现购物消费 的目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在遵义市道真县,全县 83 个行政村中 65个村的村民手拿农业银行发放的惠农卡,就能在本村的商店里通过 POS机取现、转账、查询和刷卡消费。在铜仁市江口县,更是每个行政村实现了刷卡取现购物消费。遵义市湄潭县,以卡代证便民看病就医: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民通过 POS机刷卡,输入密码后就能看病购药。”

贵州省为广大农民弟兄享受便捷金融服务所做的努力,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贵州的“星星之火”,也正在“燎原”。

从全国情况看, 2005 年后,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得以推广,到2008年,所有银联成员机构加入,全国受理范围扩大到 12个省市区,成为解决农民工汇款难的一大渠道。

截至去年年底, 203 家发卡机构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发卡方服务,6.44万个农信社营业网点和 2.52万个邮政储蓄营业网点,开通了受理方业务; 2011年交易笔数达到了 1641万笔,金额 200亿元,对农村来说这数据相当可观。

与此同时,在全国,另一项“便民工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 2009 年开始,贵州、重庆、山东、浙江、湖南、陕西等辖区开始组织试点,每个地方选取几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试点开展了这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数据显示,从 2011 7月启动到2011年底,大部分省市推广工作已覆盖到辖区乡镇的 50%,行政村的助农取款服务点达到 18万个,覆盖行政村近 13万个,覆盖率在 23%左右, 2011年全年的助农取款笔数 3963万笔,金额达到了 346亿元。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十年间,是我国农村支付结算惠农支农政策全面深入的十年,也是农村支付环境有较大改善的变化的十年。 2009 年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以此为起点,人民银行加大了有关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同时也充分发挥各商业银行和相关经营机构的积极性,推动支付网络向中西部及广大农村地区延伸,着力于满足偏远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要。

人民银行贵阳中支副行长侯加林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农村支付环境的改善主要表现为农村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得到较好推广,农产品收购资金非现金结算业务快速开展等方面。农村居民农产品收购非现金结算、自助缴费、小额取现等难题已有效解决,在部分农村地区试点手机支付,农民利用手机可以完成电话话费缴纳、公共事业费用缴纳、彩票购买等支付业务。

“现在银行服务就在家门口,转账、交钱都不用跑很远;家里也不用藏现金了,想用时去取就行,自主柜员机 24 小时都开。”老韩说着说着,拿出自己的钱包,掏出几张颜色各异的银行卡数给我们看,“这是工行的、这是建行的,还有信合卡和贵阳银行发的卡。我的钱包里就装一点零花钱,都快成卡片包了呢!”

老刘也“不示弱”,也掏出自己的银行卡,展示给我们看。他们说着笑着,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诉说着这些年来生活中发生的深刻变化,也展示着他眼中的“金融助农”时代。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