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英山支行在武汉分行的指导下,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教育培训模式,在英山县部分乡镇村创办了“农民金融夜校”,大力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初步实现了农村金融教育培训的网络化、阵地化和常态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金融素质和农村金融服务质效的提升,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一、主要作法
(一)在基础建设上坚持“三到位”。一是工作机制到位。英山支行推动县政府出台《英山县“农民金融夜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将目标责任纳入到县政府年度综合考评体系之中。二是培训阵地到位。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人口较稠密乡镇、村组作为“农民金融夜校”试点,通过“政府投一点、金融机构拿一点、社会捐一点”,确保每个“农民金融夜校”达到相应的教学标准。三是师资队伍到位。从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中遴选夜校兼职教员
50
人组成讲师团,并通过集中培训、教学观摩、心得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二)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三贴近”。一是贴近农民金融素质,开展“扫盲式”培训。从普及基础性金融知识入手,开设假币鉴定、人民币兑换等课程,使广大农民群众熟练掌握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金融知识。二是贴近农村不同群体,开展“订单式”培训。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不同群体对金融知识的需求,不断提高培训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三是贴近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开展“拓展式”培训。针对近年
POS
机、转账电话等进乡入村情况,把银行卡等现代支付结算知识作为“农民金融夜校”的主打课程;针对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展投资理财知识讲座,促进农民金融资产多元化。
(三)在办学方式上坚持“三结合”。一是固定课堂与流动课堂相结合。属各金融机构自身业务的,由各涉农金融机构基层网点自行组织教授;对尚未设立“农民金融夜校”的地区,由人民银行与各乡镇协商授课内容和授课地点,设立流动课堂,开展巡回讲座。今年以来,英山县共在两个课堂举办金融知识讲座
36
期,辐射英山县9个乡镇、132个村,万余农民受到不同程度金融知识教育培训。二是示范课与座谈课相结合。讲师团成员大量采用示范教学法,如讲授支付结算知识时,授课人员将
POS机、转账电话搬进课堂,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刷卡。三是课堂解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讲师团将部分
经典精讲座录制并刻成光盘,分发到各村委会主任手中,由其组织村民观看;将讲稿集中整理编印《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手册》、分发到农民手中,供农民随时阅览。
二、初步成效
(一)提升了农民的金融素质。“农民金融夜校”实现了农村金融教育培训的广覆盖、可持续,克服了过去“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一阵风”、“一个点”的弊端,使广大农民群众真学、真信、真用。特别是通过“农民金融夜校”教学,使绝大多数农民掌握了现代支付结算工具,截至目前,英山县农村地区已开通网上银行
2543
户、电话银行
4850户,发放银行卡
4.5万张,从而享受“人不出户打账款、足不出村存取款”的良好金融服务。
(二)提升了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水平。“农民金融夜校”通过持续开展征信知识宣传,广大农民群众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得到了极大地增强,特别是有不良记录的贷款户都积极主动地归还银行贷款。在开办了“农民金融夜校”的
25
个村,都把恪守信用作为评定“十星级农户”的条件之一,到目前为止,英山县已评定信用农户
8.4
万户,占93%,信用村250个,占82%,信用乡镇11个,占100%。
(三)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质效。“农民金融夜校”搭建了各涉农金融机构与农民的桥梁。一方面,各涉农金融机构进一步了解了广大农民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广大农民进一步了解了涉农金融机构的金融供应,各涉农金融机构还积极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在乡镇以下布放
ATM
机18台、POS机557部、转账电话1023部,建立村组金融服务联系点693个,切实解决了困挠山区农民多年的“存款难、取款难、结算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