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个人简历
弗农·史密斯(Vernon L. Smith)教授因“通过实验室试验进行经济学方面的经验性分析,特别是对可选择性市场机制的研究”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现就职于美国
乔治·梅森大学。
从2001年开始,弗农·史密斯先生担任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和法学教授。1998-2001年,担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McClelland/Regents经济学教授。1986-2001年,担任经济学实验室研究主任。1975-2001年,担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1974-1975年,担任南加州大学和加州技术学院客座教授。1968-1975年,担任马萨诸塞大学经济学教授。1967-1968年,担任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1961-1967年,担任普渡大学教授。1961-1962年,担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1958-1961年,担任普渡大学客座教授。1955-1958年,担任普渡大学助理教授。1951-1952年,担任堪萨斯州立大学经济学讲师。
弗农·史密斯教授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过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进步协会会员、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会员、计量经济学会会员、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以及私有企业教育协会会长。
弗农·史密斯教授于1949年获得加州技术学院学士学位,195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55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弗农·史密斯教授1927年1月1日出生于美国
堪萨斯州,为美国公民。
资料来源:
http://nobelprize.org/
http://www.law.gmu.edu/faculty/former/smith_vernon
背景资料:弗农·史密斯的实验经济学
传统上,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长期以来经济学被普遍视为一种依赖于实际观察的经验科学,或者是建立在演绎、推理方法基础之上的思辨性哲学,而不是在可控实验室中进行检测的实验性科学。然而,现在经济学研究越来越重视修正和测试基础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并越来越依赖于在实验室里而不是从实地获得的数据。实验经济学所涉及的实验设计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来支持或反驳经济模型和理论的预测能力。这些实验已经被用来与博弈论的方法(即纳什均衡)进行比较,解释经济决策者(实验中的研究对象)的行为。
史密斯奠定了实验经济学的基础。他发现,仅仅依靠实际数据很难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正确,也很难准确描述什么原因导致理论失效。而在可控的实验室条件下,模仿人们在市场上的相互行为和其他形式的相互影响的方法能有效地揭示经济理论的发展。他将经济分析引入实验室,发展了一系列的经济学实验方法,并为通过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早在20世纪60年代史密斯就发展了经济学领域的“风洞实验”,提倡在实施经济政策前可以先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运作,例如在决定是否放开电力市场、是否对公共部门实施私有化等问题上进行实验等。由于社会经济行为十分复杂,仅凭传统经济理论很难评估它们的效果,因此这种实验方法很有用。
史密斯最重要的成果是针对市场机制的研究,证明了可选择性的市场制度的重要性。他的选择性市场机制实验表明,一个运作良好的市场不一定要有大量买主和卖主;一个拍卖者的预期收入依赖于他选择的拍卖方式等。他也在竞争性市场均衡性质的创新实验、不同的拍卖形式的检验和设计诱导价值方法等问题上奠定了基础。当他还在哈佛大学求学时,师从著名经济学者张伯伦,就沿着导师的方向为描述竞争性市场设计了“双向拍卖”的实验机制,从而验证了竞争均衡价格理论的正确性。在与普鲁特的合作中证明了市场的制度确实对竞争价格的确定起作用,他们的实验方法第一次实现了“维持市场环境不变,只改变市场制度”的条件。
(来源:MBA智库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