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 张庆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项原则之一。这在党的中央全会和党的重要文件中是第一次,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大亮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履行好党中央赋予人民银行的职责和使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熟练掌握系统观念和方法,着力提升金融工作能力。
一、准确把握坚持系统观念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统观念强调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要从事物的总体与全局上、从要素的联系与结合上研究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找出规律,遵循规律,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
坚持系统观念,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树立全局观念,是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坚持一切从全局出发,局部服从全局,全局统率局部。二是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要坚持短期利益服从于长期利益,长期目标统领短期目标,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阶梯式短期目标的衔接实现来达到长期目标的最终实现。三是战术和战略的关系。战略是意图,管方向和目标,战术是实施,管路线和行动。“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要优先制定正确的战略框架,在战略的指引下,通过逐次战术实施来达到战略意图。
二、坚持系统观念,提升金融工作能力,必须深化“五个根本”的规律性认识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立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概括总结了“五个根本”的规律性认识。“五个根本”充分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方法论。对于我国经济金融系统来说,党中央是总中枢,人民利益是总目标,制度优势是基础保障,科学决策是其健康运行的重要条件,科技创新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做好经济金融工作,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化“五个根本”的规律性认识。
(一)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越是风急浪高,就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越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涉及经济金融发展的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上,要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切实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履职的各方面各环节,体现到扎扎实实做好经济金融工作的实际行动中。
(二)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和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执政信条。经济金融工作是系统的,也是具体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经济金融工作的第一价值标杆。离开了以人民为中心,所做的工作也就失去了灵魂。必须将“人民至上”作为行动指南,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疾风知劲草”。衡量一种制度到底优越不优越,关键要从它在国家危急关头的现实表现来考察,从它的治理效果来评判。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完善,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金融体系和制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出“惊天地”的发展奇迹、“羡世人”的稳定奇迹。未来推进我国金融深度改革和双向开放,目的还是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和制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汇聚起万众一心、锐意进取的磅礴力量,不断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四)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应对重大危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秉持科学思维、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决策,进而达到创造性应对。在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方面,要认识到随着金融创新的快速推进,金融业务交叉经营的深度发展,实现综合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对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的要求也更加迫切。这就要求金融监管要跟上金融创新发展的步伐,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应对机制,提高精准有效处置金融风险的能力。要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强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联动配合,健全完善情况通报和信息共享机制,科学制定预案、方案,创新应对工具、方法,真正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五)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与科技始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历次重大科技革命都极大推动了金融业的进步。落后地区通过科技引领实现在某些乃至大部分领域的赶超有很多先例:远的来说,有二战后日本通过大力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前沿科技实现赶超西方国家的典型案例;近的来说,有贵州省通过打造“中国数谷”在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一马当先,在西部省份中异军突起的成功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甘肃金融业而言,在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浪潮中,必须增强紧迫感,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技术引进、自主研发、综合运用、系统集成,努力实现金融科技大发展和后发赶超。
三、坚持系统观念,提升金融工作能力,需要做到“四个加强”
(一)加强前瞻性思考。坚持系统观念,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全面分析面临的“时”和“势”,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和主流,提高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的能力。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调查研究,善于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加强经济预警分析,掌握先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甘肃作为全国不良资产率较高的省份,关键是要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切实履行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责任,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事前防范机制体系。健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应对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和金融风险跨机构跨市场传染;完善审慎监管基本制度,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促使微观审慎监管不留空白;指导行为监管,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加强全局性谋划。坚持系统观念,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大局中进行思考和定位。作为人民银行在地方的派驻机构,要把各项工作放在人民银行工作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来推进;作为全省金融业的“领头羊”,还要注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自觉把金融工作有机融入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中,既要做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要促进经济金融共荣共生。必须认真执行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着力畅通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在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民营小微企业纾困、乡村振兴等方面精准发力,重点加大对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十大生态产业等领域的支持,为全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三)加强战略性布局。合理的金融结构是金融体系持续健康发展并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就甘肃而言,“十四五”时期仍然需要继续加大力度优化完善金融体系结构。要继续支持中小银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回归本地、回归本源,建立有效的治理制衡机制,健全资本补充长效机制,规范存款市场竞争秩序,形成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银行体系结构。积极引进和培育证券、保险、基金、信托、资管等多元化金融市场主体,逐步扭转甘肃省银行业独大、金融机构单一化、同质化的市场格局。优化完善融资结构,大力发展、积极利用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统筹规划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金融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四)加强整体性推进。要注重各项工作、各种要素的关联性,增强政策配套和制度衔接,在统筹兼顾中实现协同发展,在扬长补短中提升整体效能,防止畸重畸轻、顾此失彼。要注意调整各种关系,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增强发展整体性,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言,需要整体性推进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建设。一方面要在宏观层面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以现代化的货币管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微观层面引入激励相容机制,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畅通金融向实体经济的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