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以来,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切实发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作用,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百县千村”示范工程为抓手,实现农村信用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帮助农民增收创收,助力农村复工复产,取得积极成效。“百县千村”示范工程开展以来,全省累计评定信用村2062个,评选信用示范村569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档案115万户,研发符合需求的农户(村)定制信贷产品252个,为符合条件的31万户信用户发放贷款173亿元,有效支持金融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全省联动整体推进,形成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省“一盘棋”。太原中心支行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印发《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百县千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在全省96个县各选取10个自然村,围绕党建标杆、治理示范、特色产业、改革先行、发展壮大和乡村旅游等6个方面打造标杆,以“千村示范”促“万村发展”。搭建农村(户)信用信息平台,通过系统对接批量导入农户医保社保等信息,从当地政府部门获取农户名单及基本信息,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上门采集农户信息等多种渠道汇总相关信息,丰富数据库资源。
信用“链”动融资,创新推出产业发展“黄花金融”模式。该模式以大同黄花产业为重点,围绕黄花种植、加工、销售等提供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夯实带贫脱贫产业基础。一是释放政策红利,采取“能授尽授”的再贷款授信方式和“一次授信、周转使用”的再贷款发放方式,按照上限为当地法人金融机构授信,鼓励其“能贷尽贷”,再贷款撬动效应达1.2倍。二是创新“黄花金融”产品,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创新推出“黄花e贷”“新农贷”“农保贷”“黄花种植金”“黄花价格指数”等金融产品,构建资金保障链条,满足黄花产业发展需求。三是打造“黄花金融信用生态圈”,组织金融机构依托电商渠道,打造基于贫困户、龙头企业、电商平台和金融服务站形成的点、线、面产品推广格局,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链,为产业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截至2020年12月末,大同市金融机构累计为586户黄花产业经营主体授信1.58亿元,黄花产业产值达8.9亿元,实现了除社保兜底外29722名贫困人口“人头一亩黄花”的扶贫目标。
信用“贷”动脱贫,创新推出信用扶贫交口“十户联体”模式。由村委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共同组织,把自愿组合、居住相邻、产业相近、技能互补的农户以十户左右为单元组成产业共做、信用共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十户联体”互助组织,整合农户的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资源,共同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根据“十户联体”信用共同体成员结构、产业特点及规模等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总信用额度,并按照“守信者增额度降利率,失信者降额度增利率”原则,结合信用评级及村委出具的诚信证明确定各成员农民授信额度、贷款利率,为其办理信用贷款。“十户联体”农户信用贷款模式将农民“信用”资源转化为“信贷”资源,极大地解决了农户发展产业面临的贷款难、担保难问题。截至2020年12月末,吕梁市交口县康城镇田家洼、尚家沟等5个试点村,共有513户组成“十户联体”52个,覆盖总人口94%;交口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十户联体”贷款余额4279万元,户均增收2.5万元。
信用示范增值,创新推出农村信用工程“整村授信”模式。以“村”为单位开展全村建信授信用信,形成了整合各类信息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背靠背独立评议形成预授信名单、全流程线上快捷授信“三步走”工作模式,确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出成效。如:临汾市2020年累计评定信用乡(镇)22个、信用村526个、示范村117个,其中:党建标杆村3个、治理示范村14个、特色产业村11个、改革先行村1个、发展壮大村9个、乡村旅游村5个、其他示范村74个;建立农户信用档案37.4万户,评定信用农户33.6万户,累计向7.1万户农户发放贷款73.6亿元。
信用普惠三农,创新推出“三农”替代数据信用评估模式。针对农户历史信贷数据不全的情况,收集房产、车辆、经营收入等信息作为替代数据,开展标准化评估,通过系统审核、征信核查、系统评分,建立农户专属信用信息档案,批量生成信用贷款白名单。如,运城市从农户基本情况、信用状况、思想品德、守法情况等8个方面,选取了28项能够反映农户信用情况的参数,包括农户治安处罚、交通严重违规、法院强制执行、政府表彰、社会荣誉等,按照不同类型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评级授信模型和“三级信用”评定体系,制定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办法,确立“整体批发、集中授信”的工作模式。截至2020年12月末,运城市累计评选创建190个信用村,为47439户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为符合条件的36213户信用户授信14.67亿元。